技术文章
(SCI) Parallel Algorithm for Wireless Data Compression and Encryption
(SCI) Fast Algorithm of Truncated BWT for Data Compression of Sensors
Dr. Qin Jiancheng
龙之梦助力肇庆教育网云计算
Dr. Zhou Yousheng
Dr. Bai Yuan
龙之梦工作室加盟华南理工学术团队
[软件下载] ComZip超级压缩机免费版下载
继续潜行,龙之梦工作室技术研发又一年
[软件交易] “雅典娜”网页密码锁在线购买
[软件交易] Super Prime超级质数机在线购买
[软件交易] ComZip超级压缩机在线购买
[信息安全] “风语者”高强度加密技术
[信息安全] 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结构
[合著] 专利:安全事件检测方法及装置
[原创] 古董级的DIYer,您见过没有
[ 2007-01-26 15:50:47 ]
引言/提要:
古董级的DIYer还是DIYer,只不过是因为触“电”的时间长了那么一点点,所以多了一点不同于潮流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
DIY,电脑硬件,新技术,预测
我知道电脑硬件DIYer之中,有菜鸟级、中鸟级、老鸟级之分,还有一些则属于珍稀动物之列,极高端的称为骨灰级,极低端的称为蠢鸟级——嘿嘿,说笑而已。有谁没有经历过初学阶段,有多少老手不曾犯过愚蠢的低级错误呢?我们如果嘲笑水平比自己低的人,岂不是等于嘲笑自己。
不过,我自认属于一个不入流的级别——古董级。不要误会,并不是说我象出土文物那样值钱,也不是说我已经老态龙钟,玩不转电脑了。事实上,古董级的DIYer还是DIYer,只不过是因为触“电”的时间长了那么一点点,所以多了一点不同于潮流的特别之处。说得好听一点,是品味不追潮流,更加个性化,更加与众不同,独树一帜;说得不好听,就是脾气变古怪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
那有什么了不起,DIY的精神不就是要追求个性化吗?和主流的DIYer还能有什么区别?
好,那我说说自己的DIY历程,给大家看看这个老古董究竟是怎么样的。
说是古董级,其实我的实际年纪并不老,也就20多岁而已。您猜得出我作为一个DIYer,到底有多古老吗?
我是邓小平同志号召“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受益者之一,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电脑。进大学计算机系的时候,很多同学连电脑都还没有摸过,我就已经有8年的电脑学习史了。
算是一种幸运吧,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省重点中学的计算机老师来小学里挑选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竞赛选手。100多人里面挑了8个人,我是其中之一。从此,我就在这位启蒙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奇妙的电脑世界。
当时的8个小学生之中,只有我一个坚持下来,每年参加竞赛,直到高中毕业。进大学以后,又参加了两届全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和一届北京市大学生电脑竞赛。在10多年的竞赛生涯中,见证了竞赛组的师兄们功成身退、师弟们激流勇进,还有不少人中途退出。而我十年如一日,对电脑的兴趣和热情始终不减。也许就是这种热情,使我没有被滚滚洪流冲走,而是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了下来,洗尽铅华,终成一代古董。
古董级DIYer的特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啊不是,应该是电脑知识底蕴。
我还记得最初的时候,我们用的电脑是苹果机——APPLE II,呵呵,够古老了吧,可能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儿了。简单地介绍一下:型号6502的8位CPU(现在的Athlon FX可是64位CPU),内存32K(我没有搞错,是内存不是Cache),单色显示器,没有硬盘,没有软驱。古董机哦!
直到上初一的时候,学校里才换上了8086的PC机:640K内存,单色显示器,360K软驱,没有硬盘。对我来说,已经是鸟枪换炮了。
一开始学电脑,我还不曾搞硬件DIY,因为用的都是学校电脑室的机器,有贼心没贼胆啊。六年级的时候买了一台跟APPLE II兼容的中华学习机,如获至宝,狂玩一通,甚至拆开机壳看里面的电路板。虽然终究没敢在上面焊个星星月亮什么的,但这台机器在我惨无人道的摧残之下,还是很快就永垂不朽了。
学校换了PC机以后,我在硬件DIY方面最早的成就,要数改造5寸软盘。我成功地给写保护口做了个开关,不必每次写盘都浪费一张“止血贴”。还有就是剪开软盘的封套,取出圆盘片,换上自己剪的纸盘片,那就成了软驱磁头的清洁盘——学校里的软驱特别好使,不过就是坏得快,不知是不是俺的功劳呢?
接着就看见有位师弟不惜血本,花万多大钞自己组装了一台286,眼馋得不行,于是有事没事就去他家里蹭机器,巴不得那电脑出个什么头昏脑热,需要开膛破肚,好让我视察一下它的五脏六腑。不过很不幸,那家伙一直身强体壮,根本不给我机会。幸好后来我极力怂恿升级硬盘,阴谋得逞,我又自告奋勇去开机箱、装硬盘,这才有了PC内部硬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随后的剧情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学校的电脑换了386、486,硬件DIY自然是玩不成了,而师弟那台286也再没有让我逮着机会。高考过后,我顺利考上大学,圆了父母的热切期望,可惜我的热切期望——买台486,被一句“上大学又不常在家,买电脑干什么”打进了18层深寒冰窖。于是硬件DIY的进程,又被暂时搁置。
古董级DIYer的特点之二:无惧风雨,始终如一,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耐心等候时机,是以屹立不倒,幸存至今。
进了大学,开始有计算机系的同学跑中关村,自己攒出奔腾机来。而我则加入了学生会的科技协会,可以有机会摆弄一下计算机硬件了。
终于,在1997年的第一场春雨过后,家里为我购置了一台奔腾133的PC机,耗费1万3千大洋和体力活若干。这下子,我守着这台珍贵的电脑,如鱼得水。从CPU超频到BIOS刷新,从内存扩容到显卡升级,玩得不亦乐乎。
就是那个时候,我的硬件DIY知识突飞猛进,电脑配件也几度升级。那时候的我,跟主流的DIYer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跟踪着最新潮流,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硬件世界中眼花缭乱,为每一次成功的尝试、每一点性能的提高而欢呼雀跃。如果当时一直这样玩下去,持续这般纯粹的硬件DIY水平精益求精,我可能会成为骨灰级的DIYer,而不是古董级。
不过,我还是跟一般的硬件DIY玩家有所不同。
这还得从“我用电脑来干什么”这个问题说起。
我把使用电脑的人分为三类:计算机玩家Computer Player,计算机用户Computer User,计算机工作者Computer Worker。第一类,计算机玩家,是纯粹用电脑来玩玩的人,例如游戏、上网、电影、纯兴趣性编程等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玩具。第二类,计算机用户,是用电脑来做事的人,例如设计、经商、科学计算等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工具。第三类,计算机工作者,是专门创造电脑这种工具的人,例如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劳动的果实、创新的结晶。
第一类和第二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第一类人成为硬件DIYer的比例最大。而我呢?三类人的特征都有一些,但是以第三类为主。因为我从小就是以软件编程起家的,经过了8年的竞赛强化训练,对程序算法有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纯粹的硬件升级、优化,性能提高远不如软件优化。硬件优化的性能提高通常只是线性的,即使算上摩尔定律,也只是缓慢地成倍提高。而软件上,优秀的和拙劣的设计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很可能只要改动一下核心程序的算法,性能就会轻松地呈指数增长。而软硬件相结合,可以达到最大的优化效果。
这就是我和一般DIYer的不同之处:软硬兼施,注重实际效果,而不片面追求测试成绩。因为我的电脑是拿来用的,不是为了跑测试、高分攀比。
因此,我会在升级显卡的同时,升级驱动程序、DirectX和OpenGL版本;我会在刷新CMOS的同时,优化BIOS、Windows和Linux设置;我甚至会跑我自己编的程序,并且不断优化算法,精益求精。我只会对CPU、显卡作保守的超频,因为我不能舍弃稳定性;我放心地使用IDE RAID0,因为我用移动硬盘及时备份;我不会将P4 CPU超频至极限,因为瓶颈不在那里,而且那样性能反而下降。
我喜欢用AMD的CPU,因为价廉物美,而我不觉得AMD的系统有什么不稳定或者耗电大。我喜欢用ATI的显卡,因为显示质量好,速度也够快。我喜欢WD的硬盘,因为性能好,质量也过关。嘿嘿,萝卜青菜,各有所好而已。
我还发现一些人攒机时候的一个认知误区:对用途的理解过分机械化。图形制作吗?奔四3G、256M内存只是勉强够啊。文字处理吗?奔腾233、64M内存绰绰有余啦。殊不知,我设计网页,总是做些300×300象素以下的图片,用奔腾150、64M内存丝毫不觉得慢。而在公司里经常处理文本文件,那些都是几百兆的巨大数据,我那奔四至强2.8G、512M内存、万转SCSI硬盘的工作站,替换一个字符串就需要足足30分钟。所以,选配置不能光看用途,还要看数据量。
我处理几百兆文本文件的经验,也验证了软件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多大。我用UltraEdit做字符串替换,用了30多分钟,而用Win2000自带的记事本对同一文件做同一操作,半天时间都没有完成。我知道最终总会完成的,因为我明白它用了什么算法,那算法并没有错,但是效率极其低下。我相信,即使把硬件换成IBM的深蓝,那个可怜的记事本也不可能在30分钟内出结果。
古董级DIYer的特点之三:电脑真正拿来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性能而做DIY,不是为了玩电脑而去玩电脑。于是DIY的所作所为,就有其自身的意义,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如果从1997年初攒第一台PC机算起,到现在我的硬件DIY生涯也差不多7年了。如果从小学买中华学习机算起,那更是达到10多年之长。但是,我的硬件DIY技术并没有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骨灰级DIYer,反而转入了另一方天地,成了古董级DIYer。
在我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刚好接到电话,通知我第二届硬件知识竞赛的第二轮预赛已经过关,要进行电话考核。考核出了3道题:Intel的下一代CPU称为什么,有什么特点;AMD的64位CPU有哪三种型号;nVIDIA的主流显卡芯片是什么型号。这几个是很简单的问题,一般的硬件DIYer应该都能够回答。而我第一题回答说忘了,第二题只答了两个型号,第三题答上了,不知道正确与否。
我记不住,我真的记不住。DIY这么多年,脑子里硬件型号已经装了一大堆,不仅仅有奔四、赛扬,还有6502、8088、Alpha、PowerPC、UltraSparc等等等等,谁要是劈头问我其中一样,通常会答不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不是已经成了容易遗忘的老古董呢?
不过,我的朋友仍然找我出方案,选配置。我做的方案,低至3000元的入门机,高至20万元的企业服务器,都有人愿意采纳。
我曾经将一台奔腾133MHz、S3显卡、16M EDO内存的机器,升级成K6-2 450MHz、Voodoo Banshee显卡、96M EDO内存,足以上网、看DVD、玩暗黑二;也曾经用一台过时的奔二400MHz的机器,内存扩至256M做了Web服务器;还曾经以双Athlon MP、2G内存、四个8M缓存7200转IDE硬盘做RAID 0+1,用1万元的低廉价格打造高性能工作站;更曾经以8个万转SATA硬盘做RAID 0+1,用2万元构建出吞吐量惊人的数据库服务器。当然,20万大洋的配置非SCSI阵列莫属了。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潮流的配件敏感,也不会对某个新技术趋之若鹜。只是我仍然注重哪样东西更实用,哪种配置更具性价比。
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各有各的长处。象小李飞刀,以锋利无比的小刀见长,靠的是武器的精锐和驾驭武器的本事;令狐冲,以无招胜有招的剑法见长,不在乎武器的锐利,靠的是技术上的高超;独孤求败,已经无所谓武器不武器,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我们硬件DIYer又何尝不是这样。菜鸟、中鸟通常依赖硬件高配置来获得高性能,升级是他们的强项,属于小李飞刀型。老鸟、骨灰鸟则不必靠配置。性能不够吗?好,我破解锁频,我破解Cache,我鼓风,我水冷,我超超超频……手艺式的小技巧是他们的强项,属于令狐冲型。
如我辈古董级的DIYer则比较另类,也许对硬件配件的参数、特点并不能如数家珍,也许没有这个能力将2G超频到4G,但是深知实用至上的原则。通常人家看不起眼的配置,以为太低档的系统,却往往能用得顺手,省心省力。偶尔会有出人意表的发挥,令某些相对廉价的中高端系统,不可思议地狂飙不已。超越硬件,妙手空空,这是独孤求败型的老手。
古董级DIYer的特点之四:被认为有一定的技术造诣,有自己的DIY原则,不随波逐流,别具一格。
有人说,攒机器千万不要找计算机专业的“高手”,他们根本什么都不懂。我承认,并不是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懂得硬件DIY,但不等于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就没有人可以做DIYer。事实上,是不是科班出身并不影响能不能做硬件DIY,反过来,有了专业理论基础,却可能对DIY水平有所裨益。
我做毕业设计时,导师设计的新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主要由我来实现,之后由清华同方生产。我又撰写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材的原稿,介绍如何设计微程序CPU、硬件逻辑CPU以及并行流水CPU的模型。
我的动手能力未必强得过许多硬件DIYer,但是凭自己的理论知识,我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别人未必也能够想得到。
当全速L2 Cache出现在奔二CPU上的时候,我曾设想,可以用LRU算法将L1、L2 Cache合在一起,结果K7 CPU真的用了L1、L2一致性Cache。当IDE RAID崭露头角的时候,我曾设想,有朝一日会有内存RAID 0的出现,结果现在有了双通道技术。
当然,也有一些想法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以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不妨看看今后有哪条会真的实现:
1.
硬盘SATA接口出现后,我想可能会出现高速串行内存,使用4位、2位甚至1位带宽,内存总线可能是主板走线,甚至可能是根电缆。
2.
在高性能主板上某些关键的系统级总线,可能出现电缆飞线代替板上走线的情况。采用短距离、低损耗、高屏蔽的电缆甚至光纤,可减少主板走线的复杂度,降低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从而使系统总线达到极高的传输速度。
3.
在总线速度极高的情况下,主板集成显卡的性能完全有可能超越独立显卡,正如当初IDE卡的性能不及主板IDE口那样。显示芯片和显存可以直接集成在主板上,显卡不再需要,因为插槽反而成为性能瓶颈。
4.
我预期,当独立显卡被淘汰,显示芯片和显存集成到主板上的时候,显存会被设计成CPU和显示芯片共用的L3 Cache。为了增强系统的可升级性,由显存演变过来的L3 Cache将可以扩充容量。就象AMD K7的一致性L1、L2 Cache那样,内存和L3 Cache的容量共用。显示芯片(GPU)则会象CPU那样,可以插到主板上,可以更换,自身也可能带有L1、L2 Cache。这样的设计,也有助于划分高、中、低端市场。
5.
利用多路选择的技术,可以将低频内存模块组合成高频内存,只不过潜伏周期比较长。如果插入少量高速内存模块,即可缩短潜伏周期。这种技术也可能出现在Cache中。
6.
可能出现高主频而核心组件有部分降频的CPU,以便充分发挥不同速度的组件性能,并降低功耗。
7.
继IDE RAID及双通道内存之后,我估计还会出现硬盘内部RAID,也就是硬盘多个盘片的磁头形成阵列,从而提高内部传输率,以及缩短并行多任务的平均寻道时间。
8.
随着高容量XD存储卡的出现,我希望未来的硬盘会集成容量以GB计的类Flash存储器,既作为大容量Cache,又是硬盘记录介质的一部分,从而大幅提高硬盘的吞吐量。
9.
当DIYer使用危险的水冷散热器时,我在设想将整个机箱里的机件全泡在“水”里,利用自然对流散热,连散热风扇或水泵都省了。当然那不能是导电的水,必须是某种化学性能稳定、导热性好的绝缘液体。
10.
现在就可以攒出一套高档电脑系统,配备等离子显示器、液晶背投或投影仪,游戏、视频多功能显卡,多声道HiFi音响,DVD刻录机,大容量高速硬盘,搭配相应软件,那可能是未来的家庭影音娱乐中心。
11.
当市场上出现号称便携式PC机,采用低性能CPU、台式机内存、其他笔记本电脑配件的组装产品时,我却在想象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PC机。那是完全采用台式机配件,真正具有PC机高性能、低价格、可DIY特性的电脑,装在一个手提公文箱那样的机箱里,从而具备便携性。
上面这些设想,有的并不要求很高的条件,可以自己尝试做做。我是没时间试验的了,大家有兴趣不妨试一试。如果有谁真的把某个设想实现了,别忘了和我分享专利费哦!嘻嘻!
古董级DIYer的特点之五:万变不离其宗,仍然需要有深厚的功底,还要学以致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驱使着电脑硬件飞速发展。到了如今,我仍然是硬件DIYer,不过已经消去了当初的狂热,返璞归真,象普通用户那样,回到实用至上的基本准则中去了。
——电脑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件工具而已。
——是啊,就象我们用的斧头、凿子,只是工具而已。
龙之梦
2003.12.28
相关文章:
最新留言:
[2014-10-16]
[2014-10-16]
[2014-06-04]
[2014-06-04]
[2013-12-08]
[2013-11-29]
从2005年3月18日起
访问本站
人次
版权所有 © 2005 龙之梦工作室,保留一切权利。
电子邮箱:
master@28x28.com
,
co2288@126.com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