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SCI) Parallel Algorithm for Wireless Data Compression and Encryption
(SCI) Fast Algorithm of Truncated BWT for Data Compression of Sensors
Dr. Qin Jiancheng
龙之梦助力肇庆教育网云计算
Dr. Zhou Yousheng
Dr. Bai Yuan
龙之梦工作室加盟华南理工学术团队
[软件下载] ComZip超级压缩机免费版下载
继续潜行,龙之梦工作室技术研发又一年
[软件交易] “雅典娜”网页密码锁在线购买
[软件交易] Super Prime超级质数机在线购买
[软件交易] ComZip超级压缩机在线购买
[信息安全] “风语者”高强度加密技术
[信息安全] 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结构
[合著] 专利:安全事件检测方法及装置
[原创] 电脑未来预想:奇妙的3D世界
[ 2007-08-24 00:39:35 ]
引言/提要:
未来是不可知的,却又是可知的。未来的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将会发生什么。但无论如何,电脑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放弃希望。
关键词:
计算机创意,未来预测,科技进步
[原创] 发表于太平洋电脑网站
原文链接:
http://www.pconline.com.cn/desktops/skill/0404/358843.html
之前发表了有关电脑未来预想的两篇文章《
未来的PC应该这样发展
》和《
回应对未来PC言论的质疑
》,得到的反响可以说出乎我自己的预料。两篇文章的回复加起来有100多条,我起初预期有30条回复就很不错啦。
因为我知道太平洋网站的网友多数是电脑玩家,而我这两篇文章原本并不是主要针对玩家读者的,有很多地方技术性太强,并不是人人都看得懂。虽说懂不懂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以为网友们未必会对这样的文章感兴趣。不过,结果表明是我低估了大家的积极性。
有人说我目光太短浅了,讲的净是些眼前的事情,为什么不预测长远一些的东西呢?其实,我也一样会对远景做一些假设,只不过没有写出来罢了。因为当时主要是写将要实现甚至已经实现的技术,而对远景的假设跟现实离得还比较远,充其量只是猜想而已。我说过目前还没有水平深入探讨里面的技术细节,因此只能够泛泛而谈。
有人说我们没有资格预测未来,其实大可不必较真。我和其他发表文章的朋友一样,只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做做白日梦而已,还需要什么资格吗?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梦想,那才是可悲的。
有人说这是一派胡言,我要说,这的确就是一派胡言。有谁规定不能胡言乱语,只有循规蹈矩才是对的呢?问题在于,电脑界这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却恰恰是那些不墨守成规,不僵化思维的创造者、开拓者所推动的。
有人说我的文章太晦涩难懂了,那好,我就来点容易懂一些的。不过,这次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就比较远了。
我要写的是有关3D的内容,这应该可以归入电脑外围设备的范畴。也许有人会想,3D有什么好说的呢?现在的电脑世界已经是3D的时代,我自己的电脑也早就已经步入3D的殿堂了——且慢,现在已经是3D时代了么?我看,未必吧。
全新境界:3D显示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3D显示卡,跟我所要讲的“真正的”3D显示设备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所谓3D显示卡,确切地说应该是“三维立体影像的二维平面投影成像”显示卡,实际上是把3D的影像投影在2D的显示平面上,让人看起来“认为”是立体的而已。我们的显示器仍然是2D的,只能显示平面的影像。现在的3D显示卡的作用,只是用透视的方法,把立体影像转换成平面,再去显示出来。因此,这种影像本质上仍然是2D显示。人看到这种2D投影,其实分明知道是2D的,决不会跟真正的3D影像相混淆。只不过看到的影像类似于平面透视画,所以“认为”这反映的是3D影像而已。
现在也有一种“立体”显示器,采用两片液晶屏,或者是3D眼镜,使用两片不同的镜片。其原理都是类似于以往的立体电影,显示两个不同的2D影像,利用两眼的视觉差来得到立体的感觉。从一个平面影像发展到两个平面影像,技术上是前进了一步,效果上也确实有一定的改善,应该说是虚拟现实方面的一个进展,但这种双2D终究还不是真3D。真正的3D影像除了虚拟现实方面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信息的多维展示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2D显示都难以企及的。简单地说,就象观察一块通体透明的水晶一样,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2D显示再怎么以假乱真,都不及真正3D影像那么完美。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真正的3D显示——激光立体全息投影。
我们可能还记得《星球大战》中那种全息投影成像的场面,几束激光打在一个空间位置上,就凭空出现了人物的影像,从任何角度看都是立体的。这就是激光立体全息投影技术,原理上有点儿类似我们的CRT显示器,用多束激光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点进行扫描,从而形成立体影像。由于扫描各点的排列是真正3D的,因此形成的影像也是真正3D的。
《星球大战》里的全息影像,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因为那影像看起来太粗糙,太象电视画面了。如果能够令影像的拟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确实可以令人分辨不出是真实还是假象,就象《黑客帝国》所描绘的那样。因为人看到外界的一切,就是通过眼睛接收光线。如果3D影像跟自然界的光影没什么区别,人所看见的3D影像也就跟真实物体没什么两样。这样的3D显示跟现在相比,无疑将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当然,这样的境界现在离我们还比较遥远。涉及到技术瓶颈、成本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影像新技术通常会先出现在电影院,然后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许将来有一天,电影院会象足球场或者罗马角斗场那样,我们坐在看台上,观看场上的立体影像表演。然后,我们买到了激光全息投影仪,坐在沙发上观看客厅空间里上演的电影大片。
还有另一种3D显示方法,就是利用光导纤维等材料,在透明的光学器件中成像。当然,光学器件必须是立体的,影像也必须是立体的。说不定以后我们用电脑时候的样子,就象《指环王》里面的巫师,眼睛会看着桌面上的水晶球,水晶球里呈现出立体的虚像——那就是我们的3D显示器。
从2D显示到3D显示,技术上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且不论激光逐点扫描刷新,会有多少难题,单说说对显存的需求有多大。
假设有一个分辨率为2048×2048的平面显示器,色彩精度达到了每个点RGB通道各16位,还有16位的Alpha通道。换言之,16×3+16=64位的象素信息。每个点需要占用8字节的显存,那么这种分辨率的平面显示器就需要8×2048×2048=33554432字节的显存,也就是32MB的显存。
那么,换作是同样色彩精度,分辨率2048×2048×2048的立体显示器,需要的显存就是8×2048×2048×2048=68719476736字节,也就是64GB的显存。请注意,这可不是3D影像的2D投影,要求每一个点都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压缩不了的。
有网友曾经说,现在的PC性能已经足够了,以后的电脑速度再怎么提高,人们都用不上。我想问,现在真的已经足够了吗?
梦幻世界:3D音响
相对于3D显示,现在的3D音响就已经比较接近于真3D的效果。尽管我们的眼福还不够,但耳福已经不浅。
真正意义上的3D音响,当然是在空间位置上真实地产生应有数量的音源,10个就是10个,100个就是100个,而且每个音源都要有精确的定位,各自发出强弱、方向各异的声响。甚至还要在空间位置加上真实的吸收、反射或衍射音波的材料,从而还原出应有的音响效果。这显然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真实地再造出一个精确无误的声场。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采用近似音源的办法,营造出了一个3D音响的梦幻世界。要不是这样,我们也就没有享受3D音响的耳福了。
所谓近似音源,就是用预设的人工音源,尽量近似地模拟出多个真实音源的效果。为了追求真正3D而原原本本地生成一切真实音源,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真实音源不计其数,岂不是要搞无数个音源出来才行?所以要用近似的方法,通过一定的算法,使人工音源生成的音波经过混合后,产生接近于真实的效果。
我们的立体声音箱,其实就是最简单的近似方法。通过A3D、EAX之类的音频算法,可以让两个音箱产生一种类似3D的效果,还可以有混音、回响之类的音效。这个我们已经体验过了。这种双声道的近似方法,倒有点儿类似前面所提到的,用两个2D影像来虚拟出3D影像的近似方法。只不过两者的感观不同,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耳朵而已。
为了提高音响的近似效果,让人听起来更真实,空间感更强,采用了增加人工音源的办法。于是,从双声道到四声道,再到五声道、六声道,现在还出了七、八声道,再加上个低音声道,音箱真是越来越多了。理论上,人工音源越多,越容易近似于真实3D的效果。将这些音箱按一定规律作空间分布,各司其职,得到的混合音响效果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真实感比较强,称之为“梦幻世界”并不过分。
为什么3D音响只要用多声道近似就已经比较真实了,而3D显示用近似的方法却远远不够呢?还不是因为人眼比耳朵“精明”的缘故。人耳只能听到20赫兹到2万赫兹之间的声波,而人眼可以看见384兆兆赫兹到769兆兆赫兹的电磁波。对于接收自然界信息而言,人眼比人耳要敏锐得多。所以,近似3D比较容易骗过耳朵,让人觉得和真实没什么两样,但要骗过眼睛却很难。
幸好耳朵不象眼睛那么敏感,所以对音频技术的要求也就不那么高,对音响设备也就不那么挑剔。试想,现在24位音频就算是高保真度了,如果耳朵真的象眼睛那么敏锐,说不定能够听出32位音频跟64位的差别,能够辨认出音源的空间位置精确到毫米。那样的话,恐怕一个声卡波表的容量都要以GB计啦。
身临其境:3D输入
有了3D的显示和音响,还要有相应的3D输入方法,才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如果输入方式跟不上的话,这种真实感就要大打折扣。不过,我们不必担心这点,因为3D输入的方法是有的。
在数码电影制作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一种动作捕捉设备,那通常是用来创造虚拟角色的各种动作。因为虚拟角色只是由数码方式虚构出来的形象,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实体,当然也就不会有实体的动作。那么,如何凭空创造出虚拟角色的动作呢?就是用真人来模仿虚拟角色的动作,再用动作捕捉设备记录下来。
首先,在真人身上穿戴好动作捕捉设备的感应器。感应器是可以实时报告自己3D空间位置的微型装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动作捕捉设备保持通讯。在真人的头、手、脚等部位的关键点放置多个感应器,动作捕捉设备就可以将真人做出各种动作时,各个感应器的3D坐标记录下来,从而获得这个真人的动作数据。再将真人的动作代入虚拟角色中,加入角色的轮廓,虚拟角色的各种动作就创造出来了。
利用动作捕捉设备创造出来的动作,会比完全凭空画出来的动作更逼真,原因是真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下做出来的动作,完全符合现实规律的约束,例如受到重力、浮力等的影响。而凭空画出来的动作,要想完全跟现实情况吻合是很困难的,总有一点点的出入。
而这种动作捕捉设备和配套的感应器,就是一种不错的3D输入设备。
我们可以把感应器戴在身上,或者更方便地,制作成感应服穿在身上,就可以实现3D输入了。想象一下,我们只要手舞足蹈一番,电脑就会知道我们的动作,从而作出一系列反应,就象今天在2D平面内使用鼠标那样。只不过,在3D空间内的施展范围更大,操作起来也可以比鼠标方便快捷得多。更重要的是,3D输入会有更强的参与感,能够使人融入到3D显示和3D音响营造的数码幻境之中。
如果结合语音输入方式,我们只须做做手势,说句话,就能对电脑发号施令,直截了当。不过,鼠标键盘仍然会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手脚活动累了,说得口干舌燥的时候。
另一种3D输入设备就是激光枪,当然不是真正能杀人的激光枪,那激光已经减弱到没有杀伤力了。原理就是用激光束来指示3D空间里的方位,就象老师用教鞭指点黑板一样,所以把它称为激光指点器更为贴切。还要用类似激光制导雷达那样的设备去接收这束激光,再将3D数据输入电脑。
试想自己置身于3D虚拟现实游戏DOOM XYZ之中,机器怪兽就在自己周围咆哮,自己一边跳跃躲闪,一边用激光枪把敌人打得粉碎。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今天强不知多少倍。只是到那时候,天知道又要把电脑升级到什么程度了。
如幻似真:3D扫描
目前常见的扫描方式仍然停留在2D阶段,即使是有一定景深,扫描出来的始终是张平面图片。至于3D扫描,对我们始终是有吸引力的,只不过现在技术不成熟,或者成本过高而已。
在电影《未来战士第2集》的最后一段,阿诺舒瓦辛格徐徐落入炽热的钢水之中,熔化殆尽。实际上落入钢水里的当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和他一样的模型。这个逼真的模型,就是依靠3D扫描,以及后面提到的3D打印造就的。
3D扫描跟2D的区别,就是扫描出来的是一个立体模型,而不是一张平面图片。这在电影制作、游戏制作、工业CAD,甚至办公、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很有价值。举例来说,现在的3D游戏里的角色,通常是用多个几何图形拼凑而成,即使图形再多,这种人工拼凑的模型还是跟真实有差距。而通过3D扫描得到的模型会逼真得多,正如圆规、直尺画出来的人像再细致,也比不上拍摄下来的照片逼真。把3D扫描出来的角色放在游戏里,可以得到很强的真实感。
电影制作更是如此,因为对真实感有更高的要求。前面所说阿诺舒瓦辛格的模型,是用其中一种3D扫描方式得到的。那种是轮廓扫描,用一束激光照在他身上,形成身上的一条亮线,绕身体旋转一圈,亮线描绘出来的轨迹就是他的3D轮廓。电脑记录下来之后,就可以用这个3D轮廓去打印了。
还有其他的3D扫描方法,例如医院里的CT扫描,利用多角度透视的平面投影像,可以还原出3D影像模型。这是真的3D扫描,因为它是根据一定算法,从多张2D影像计算出来的真实3D影像,医生可以拿来作分析的,并不仅仅是类似于3D的效果。而且,CT得到的不仅仅是个轮廓,而是整个3D物体的透视模型。
至于激光全息拍照,可能会有真正3D的方式。但如果只是那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形成3D效果的方式,似乎并不是真3D的。类似于前面所说3D显示之中,两个2D平面形成3D效果,仅仅是种效果而已——我个人认为。
真实再现:3D打印
想象未来世界里这样的情形:火星矿场上有台机器的零件坏了,需要换新的。地球总部有这种零件,但是到火星的运费太贵,而且耽搁时间。零件的CAD设计图也有,但是火星矿场没有这种零件的铣床,难道还得在地球上生产吗?不必。只要把CAD图通过无线电传输过去,火星那边几分钟就能收到。然后,直接用3D打印机把零件打印出来就行了。
现在我们习惯在网上送贺卡,贺卡可以用2D打印机打印出来。将来我们也可以在网上送礼物,例如玩具娃娃、汽车模型之类,用3D打印机就可以将礼物打印出来了。愿意的话,把你的3D头像扫描进去,让远方的朋友打印出你的立体雕塑,那也不错。
3D打印也有不同的方式,《未来战士第2集》里那个模型,据说是采用减法打印的。打印机就象是铣床,把一个圆柱形胚体一点一点地雕刻掉,磨掉,形成3D实体。这个自动过程有点象电动配匙,不过电脑控制比电动配匙更精确,更细致,就象今天的打印机能够精确地打出每个点一样。3D实体打印出来之后,再用类似喷墨打印的方法,给实体表面加上各种颜色。
减法打印虽然在选用不同硬度、质感的材料方面有较大自由度,但也存在一点不足,在打印镂空物体的时候会遇到困难。
还有一种3D打印的方式,就是加法打印。这种方式不是去掉不要的部分,而是加上需要的部分。具体来说,是采用类似喷墨打印机的方式,把高温融化状态下的高分子有机树脂,一点一点地喷射出来。有机树脂在外面遇冷凝固,就形成了相应形状的3D实体。如果有机树脂中含有不同的成分,就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光泽和透明度(琥珀?)。加法打印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打印方式具有方便地打印镂空物体的优势。
现实体验:3D动感
3D显示有了,3D音响有了,3D输入也有了,3D扫描、3D打印都有了,我们还需要什么吗?
是的,我们还需要更多。人的5种感观,甚至包括第6感,无一不在向电脑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觉得,看的、听的、用的方法都是3D的了,但现场感还是不够,我们还想在这个数码幻境中更加投入。
好,那就来点儿3D动感吧。
美军使用拟真设备进行坦克模拟训练时发现,坦克兵起初反映图像和声音都不够真实,但是在给他们的座椅加入震动装置,让座椅随着音响轻微抖动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图像和声音真实了很多。其实图像清晰度并没有变化,声音也没有改进,是什么使他们感觉更真实了呢?
这正是座椅上小小的震动起到了作用。原来,现实中的坦克行进时会有轻微的震动,而给座椅加入伴随音响的震动之后,坦克兵就有了开真坦克的感觉。也就是说,现场感更强了,以至影响到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误以为图像和声音的质量有了提高。
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真正的3D动感并不仅仅是一点点震动那么简单。至少有一点,3D动感的方向性很强,可以令人明显感觉到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是向右,向前或是向后的运动趋势,这才更合乎实际情况。
在一些立体电影院里,已经有这种可以往不同方向摇晃的座椅,配合电影中惊险的活动画面,给人一些3D动感的刺激。一些拟真设备做成的电子游戏机也有3D动感的设计,当驾驶赛车或者战斗机风驰电掣的时候,整个游戏机也在动,让人感觉真的是在开赛车或飞机。这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改善,以便降低成本和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现在已经可以买到一些力反馈游戏摇杆,主要就是通过震动和阻力来模拟实际情况。但是小小的摇杆,能够提供的效果作用范围实在有限,还谈不上3D动感。而且3D显示、3D音响等等都还不配套,更不用说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了。但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的电脑座椅就具备了3D动感的功能,可以360度大翻滚,用来配合惊险刺激的真3D虚拟现实游戏。到那时候,玩电脑要先系好安全带,可能并不是个笑话。
结束语
以上所写的这些内容,你可能以前听说过,也可能没有。我把它写出来,是因为之前看到那么多有关电脑未来预想的文章,鲜有提到3D领域的,倒是网友意见里面有所提及。我想,不应该缺少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写了。
我觉得要讲未来电脑,光说它如何如何高性能,如何如何小型化,如何如何节能,这些还不够。这些东西都是一直在做的,如何改善电脑的指标特性而已,即使做到了那种指标要求,电脑真的可以那么小,那么快,也没有太多值得惊喜的地方。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对于未来电脑,我们需要质变,而不仅仅是量变。而3D领域相对于今天的2D领域,就可算是一种飞跃。
未来是不可知的,却又是可知的。未来的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将会发生什么。但无论如何,电脑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没有理由失去信心,放弃希望。
我期待着,那个奇妙的3D世界能够早日实现。
龙之梦
2004.4.14
相关文章:
[原创] 回应对未来PC言论的质疑
[2007-06-19]
[原创] 创意设想:明天的电脑什么样
[2007-06-19]
[原创] 银行代缴话费接口的改造
[2007-04-10]
[合著] 虚拟社区——率性空间
[2007-04-10]
[原创] 统计报表程序的算法优化
[2007-04-09]
[原创] 绩效考核后台支撑系统
[2007-04-09]
最新留言:
[2014-10-16]
[2014-10-16]
[2014-06-04]
[2014-06-04]
[2013-12-08]
[2013-11-29]
从2005年3月18日起
访问本站
人次
版权所有 © 2005 龙之梦工作室,保留一切权利。
电子邮箱:
master@28x28.com
,
co2288@126.com
相关链接
|